跳至內容

主題:女性主義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女性主義主題

International Women's Day, Bangladesh (2005)
女性主義(或稱女權主義)是指一個主要以女性經驗為來源與動機的社會理論政治運動。在對社會關係進行批判之外,許多女性主義的支持者也着重於性別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動婦女的權利、利益與議題。

女性主義理論的目的在於了解不平等的本質以及着重在性別政治、權力關係與性意識(sexuality)之上。女性主義政治行動則挑戰諸如生育權墮胎權教育權家庭暴力產假薪資平等投票權代表權英語Representation (politics)性騷擾性別歧視同性戀跨性別性暴力等等的議題。女性主義探究的主題則包括歧視刻板印象物化(尤其是關於性的物化)、身體家務分配壓迫父權

女性主義的觀念基礎是認為,現時的社會建立於一個男性被給予了比女性更多特權的父權體系之上。

現代女性主義理論主要、但並非完全地出自於西方的中產階級學術界。不過,女性主義運動是一個跨越階級與種族界線的草根運動。每個文化下面的女性主義運動各有其獨特性,並且會針對該社會的女性來提出議題,比如蘇丹殘割女性生殖器(genital mutilation)或北美玻璃天花板效應。而如強姦亂倫母職則是普世性的議題。

更多關於女性主義...


特色條目

戀戀模範生But I'm a Cheerleader),又譯《啦啦隊長》,是1999年的一部諷刺喜劇電影。導演是詹米·巴比特Jamie Babbit),這是她執導的第一部故事片。靈感來源於童年看到的關於性取向轉換康復計劃的文章。
更多關於「戀戀模範生」……


特色圖片

莉蓮·吉許
莉蓮·吉許
作者:Bain News Service

莉蓮·黛安娜·吉許英語Lillian Diana Gish,1893年10月14日-1993年2月27日)美國電影演員,被稱為銀幕的第一女王。

更多關於莉蓮·吉許……

當年今月

胡達·沙拉維(右)


特色人物

瑪麗·雪萊英文Mary Shelley,原名瑪麗·葛德文Mary Wollstonecraft Godwin,1797年8月30日-1851年2月1日)為英國著名小說家、短篇作家、劇作家、隨筆家、傳記作家及旅遊作家,因其1818年創作之《弗蘭肯斯坦》(或譯科學怪人)而被譽為科幻小說之母。她是英國著名浪漫主義詩人和哲學家珀西·比希·雪萊之妻,她亦有幫助她的丈夫編輯和推廣他的作品。雪萊的父親是政治哲學家威廉·戈德溫,母親是女權主義者和哲學家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


你知道嗎

埃米·諾特

分類

維基專題

歡迎參與

你可以做

特色內容

特色條目

優良條目


主要話題

相關主題

其他主題

維基媒體計劃

進入以下維基媒體計劃可獲取更多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