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主題:第二次世界大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第二次世界大戰主題
歡迎打開時間之門!

從左上角順時針開始:沙漠中的大英國協軍隊;被日本士兵活埋的中國平民;冬季攻勢中的蘇軍;載人的日本飛機準備起飛;在柏林作戰的蘇軍;一艘受到攻擊的德國潛艇。
從左上角順時針開始:沙漠中的大英國協軍隊;被日本士兵活埋的中國平民;冬季攻勢中的蘇軍;載人的日本飛機準備起飛;在柏林作戰的蘇軍;一艘受到攻擊的德國潛艇。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至1945年)是迄今為止人類社會所進行過規模最龐大、傷亡最慘重、破壞性最廣泛的全球性戰爭,交戰雙方分別是以中國美國英國法國蘇聯等國組成的同盟國,以及由德國日本義大利軍國主義國家所組成的軸心國集團,在戰爭進展到最為激烈時全世界有近61個國家和地區參與其中。這次戰爭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整整有超過1億多名軍事人員被動員並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並且估計有19億以上的人口因而被捲入戰爭之中。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部總計造成將近5,000萬至7,200萬人因而死亡,佔了當時世界總人口(約19億7千萬)3.18%左右的比例,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此外根據估計在戰爭期間導致近13,850億美元的錢財損失,並且造成大量房屋、工廠、農莊、鐵路和橋梁則受到程度不一的破壞。

儘管在戰爭爆發前由於主張軍國主義之軸心國集團的舉動各地便爆發不少軍事衝突,這包括衣索比亞與義大利爆發的殖民地戰爭、以及中國與日本展開的軍事衝突等,但絕大多數學者仍然以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導致歐洲戰場爆發視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端。戰火立刻遍及到歐洲、亞洲美洲非洲以及大洋洲五大洲,同時交戰雙方也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四大洋展開戰鬥。最後一直到1945年9月2日日本向同盟國投降而宣告結束,由同盟國集團獲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戰爭結束後蘇聯美國分別發展成為超級大國,進而造成之後長達45年的冷戰,而為了避免之後爆發這類大規模軍事衝突使得世界各國一同成立了聯合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自決風氣也促使亞洲與非洲展開許多非殖民化運動,但另一方面歐洲則開始追求各國之間的緊密合作

特色條目

軸心國在澳洲水域的軍事活動
軸心國在澳洲水域的軍事活動

軸心國在澳洲水域的軍事活動是指儘管澳大利亞距離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各個主戰場都很遙遠,但軸心國在澳大利亞水域的軍事活動仍然很頻繁。在1940年1945年之間,納粹德國日本帝國共有54艘海軍艦艇及潛艇在澳大利亞水域襲擊過盟軍的船隻、港口及其它設施。軸心國在此進行的最有名的襲擊是1941年11月德國巡洋艦擊沉雪梨號輕巡洋艦、1941年2月日本海軍戰機對達爾文的轟炸、及1942年5月日本袖珍潛艇對雪梨港的攻擊。1941年上半年,軸心國在澳大利亞水域的軍事活動達到了頂峰,澳大利亞海岸周圍已有日本潛艇在巡邏,而澳大利亞北部的幾個城市也遭到了日本海軍航空兵的攻擊。

軍事衝突

史達林格勒戰役
史達林格勒戰役

史達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轉折點,也是人類歷史上最為血腥和規模最大的戰役之一。參戰主要軍隊為蘇聯納粹德國。這場戰役以參戰雙方傷亡慘重及對平民犧牲的漠視而成為人類戰爭史上的著名戰役。一般認為,該次戰役包括下述幾部分:德軍對蘇聯南部城市史達林格勒的大規模轟炸行動;德軍攻入市區;市區的巷戰;蘇聯紅軍合圍;最終全殲德軍及軸心國盟軍。軸心國一方在這場戰役中損失了其在東線戰場的四分之一的兵力,並從此一蹶不振,直至最終潰敗。對蘇聯一方而言,這場戰役的勝利標誌著收復淪陷領土的開始,並最終迎來了1945年5月對納粹德國的最後勝利。


四行倉庫保衛戰發生於1937年10月26日11月1日,它的結束標誌著中國抗日戰爭中的一場重大戰役淞滬會戰的結束。參加這場保衛戰的中國士兵被稱為「八百壯士」,他們抵住了日軍的多番進攻,掩護國民革命軍向西撤退。這次保衛戰的成功,重新振奮了因淞滬會戰受挫而下降的中國軍民的士氣。四行倉庫只與英美租界相隔一條蘇州河,因此就將整個戰鬥展現在了西方世界面前。這進一步吸引了國際社會的注意力,但並沒有如蔣中正所希望的那樣給中國抗日戰爭帶來實質性的國際支援。四行倉庫經過改建後現今仍然存在,部分空間被改為紀念館用來紀念四行倉庫保衛戰。

武器裝備

巴祖卡火箭筒
巴祖卡火箭筒

巴祖卡火箭筒第二次世界大戰美軍使用的單兵肩扛式火箭發射器的綽號,也稱Stovepipe。巴祖卡是第一代實戰用的單兵反坦克裝備。巴祖卡使用固體火箭作為推進器,彈頭為高爆和高爆反坦克彈頭,能夠摧毀裝甲車機槍工事,射程超出手榴彈手雷的投擲範圍。因為其管狀外形類似於一種名叫巴祖卡的喇叭狀樂器而得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軍北非戰場中繳獲到一些巴祖卡火箭筒,他們馬上就發現了巴祖卡在戰場上的作用並開始著手仿製。德國設計師將彈頭直徑增加到88毫米(還有一些小的改動)並在德軍中推廣使用,這種武器被稱作坦克殺手。由於新奇且易於識別,「巴祖卡」在軍事術語中常常代指肩扛式火箭發射器。

海上軍艦

漢考克號航空母艦
漢考克號航空母艦

漢考克號航空母艦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航空母艦,為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十一號艦。她以漢考克為名,是為了紀念美國獨立宣言第一位簽署人約翰·漢考克。漢考克號在1943年開始建造,1944年服役,開始參與太平洋戰爭。戰後漢考克號退役停放,在韓戰時期進行改建,但改建完後韓戰已經停火。北部灣事件後兩個月,漢考克號開始參與越戰,並多次派飛機到陸上攻擊。此後十一年間,漢考克號一共進行了九次越戰巡航,為美國航空母艦之最。1975年越戰即將結束之際,漢考克號臨時改裝為兩棲突擊艦,參與美國多場撤退行動,在金邊西貢淪陷前夕,救走多名高棉南越及美國人員。越戰結束後的翌年,漢考克號從海軍退役除籍,並出售拆解。

航空武器

B-17轟炸機
B-17轟炸機

B-17轟炸機美國波音美國陸軍航空軍製造的四引擎重型轟炸機。美軍在1930年代提出200架轟炸機的生產合約,當時參與競爭還有道格拉斯格倫·L·馬丁,最終波音設計的機型勝出,甚至比陸軍航空軍原先要求的規格更好。B-17的原型機在一次時墜毀令合約取消,但陸軍航空軍對波音的B-17設計印象深刻並訂購了13架,其後陸軍航空軍恢復全面量產,包括衍生型B-17A至B-17G。它是一種多用途的飛機,除了在美國陸軍航空軍中作為轟炸機服役及在皇家空軍中作炸彈運輸機外,其他國家亦有採用。在二次世界大戰之中,B-17是美國陸軍航空軍對德國工業和軍事目標進行日間戰略轟炸的主力機種。戰後因為結構堅固,有不少被使用為森林消防機,直到1980年代美國還有一批B-17消防機在使用。

二戰拾遺

二戰歷史上的今天

同盟國傳記

蔣中正
蔣中正

蔣中正介石,原名瑞元,譜名周泰,學名志清,中華民國政治家軍事家,祖籍江蘇宜興和橋鎮,生於清朝浙江省寧波奉化縣溪口,逝世於中華民國台北市的住所士林官邸內。歷任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中國國民黨總裁、三民主義青年團團長、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中國戰區最高統帥、中華民國總統等職務。他是唯一同時統治過中國大陸台灣的近代中國領導人。蔣中正在近代中國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是毀譽兼有的人,人們對他評價趨於兩極化。蔣中正留下文字極多,但許多文章由蔣之文學侍從陳布雷陶希聖等代筆,如《中國之命運》、《蘇俄在中國》等,主要內容收入《先總統 蔣公思想言論總集》。

軸心國傳記

埃爾溫·隆美爾
埃爾溫·隆美爾

埃爾溫·隆美爾第二次世界大戰一位著名的德國陸軍元帥。隆美爾在一戰中因英勇表現受獲藍色馬克斯勳章。在二戰入侵法國的行動中,隆美爾擔任了第7裝甲師師長,以迅速的機動攻勢俘虜大批敵軍與物資,使該師獲得「幽靈師」的稱呼。法國戰役後,隆美爾前往北非戰場,以少數的德國師與義大利軍隊向英軍發動攻擊,收回義大利在先前失去的殖民地,之後又多次擊退了英軍反攻,因為其活躍的表現而產生了「隆美爾神話」。但到了阿拉曼戰役後,隆美爾部隊的補給狀況每況愈下,再度面對擁有物資增援的英美兩軍已難以對抗,隆美爾因此最終離開了北非,回到德國佔領的西線負責抵擋盟軍入侵歐陸的防務。戰爭後期,隆美爾被捲入了推翻希特勒的行動中。隆美爾選擇服毒身亡,希特勒為其舉辦國葬

二戰分類

分類拼圖
分類拼圖

其他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