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拜占庭帝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東羅馬帝國
Imperium Romanum
Βασιλεία Ρωμαίων

展示拜占庭帝國疆域變化的動態圖片

東羅馬帝國羅馬帝國於公元286年實行東西分治後,於原帝國東部(相對於西部的西羅馬帝國)分離出的政權;其被當時的西歐世界視為有別於古羅馬的新政權,故其滅亡後西歐學界普遍稱之為拜占庭帝國。然而其國祚一千餘年期間仍自稱羅馬帝國拉丁語Imperium Romanum希臘語Βασιλεία Ρωμαίων中古希臘語Βασιλεία Ῥωμαίων 轉寫:Basileía Rhōmaíōn)、公民皆自認為羅馬人(中古希臘語Ῥωμαῖοι 轉寫:Rhōmaîoi),而非「拜占庭人」或「希臘人」。帝國位於歐洲東南部,領土曾包括三大洲的亞洲西部非洲北部,是古典時代中世紀歐洲歷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國家時期稱其為lam4

關於帝國的起始紀年,歷史學界仍存有爭議,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東羅馬帝國雖然文化上有變化,但名義上就是原羅馬帝國存續下來的政權。主流觀點之一認為,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建立新羅馬羅馬帝國政治中心東移,是東羅馬帝國開始的標誌。另一主流觀點認為,395年最後一位統治整個羅馬帝國的皇帝狄奧多西一世的去世,標誌東羅馬帝國的開始。德國東羅馬學者斯坦因以戴克里先皇帝即位(284年;這位皇帝首次將羅馬帝國分為東西兩半分治)為東羅馬帝國的起始紀年。其他觀點分別以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527年(查士丁尼一世登基)、7世紀(希臘化開始)和8世紀(希臘化完成)為東羅馬帝國起始的標誌。 (閱讀全文……

特色條目

602年-628年拜占庭-薩珊戰爭是發生於拜占庭帝國波斯薩珊王朝之間的一次戰爭,為羅馬-波斯戰爭中的最後一場,也是最具毀滅性的一場大規模戰爭。在結束於591年的上一次拜占庭-薩珊戰爭中,拜占庭皇帝莫里斯出兵幫助薩珊王子,後來的庫斯老二世復位。602年,莫里斯被反賊福卡斯所殺,庫斯老二世以此為藉口,打着替莫里斯復仇的旗號對拜占庭帝國宣戰,拉開了這場戰爭的序幕。這場戰爭隨後演變為長期戰爭,成為歷次羅馬-波斯戰爭中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戰火幾乎燃遍整個中東:埃及黎凡特美索不達米亞高加索安納托利亞亞美尼亞愛琴海都成為戰場。

602年至622年間,薩珊軍隊獲得了巨大的勝利,佔領了黎凡特、埃及、安納托利亞的一部分乃至愛琴海中的一些島嶼。610年即位的拜占庭皇帝希拉克略在初戰受挫後,保持防守姿態,積蓄國力,最終於622年向波斯本土發動了反攻,波斯人難以招架。626年,波斯人聯合阿瓦爾人斯拉夫人包圍君士坦丁堡,但攻城失敗。隨後,希拉克略聯合西突厥汗國統葉護可汗,於627年向薩珊王朝的腹心——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發動進攻,這造成了薩珊波斯的內亂,貴族聯合起來殺害庫思老二世,向拜占庭求和。

長期的戰爭使得兩國精疲力盡,拜占庭的勝利也沒有給他們帶來實際的益處。戰爭結束僅數年後,阿拉伯人就團結在正統哈里發旗下,開始了對外擴張;兩大帝國無力抵擋,薩珊王朝被阿拉伯人徹底征服,拜占庭帝國則失去了黎凡特、高加索、埃及和北非,這些地區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裏被阿拉伯帝國牢牢控制。

相關人物

大衛·梅加斯·科穆寧特拉比松帝國最後一任皇帝(1459年4月22日-1461年8月15日在位)。他是阿歷克塞四世和狄奧多拉·坎塔庫澤努斯的第三個兒子。

大衛在其長兄約翰四世逝世後,於1459年4月22日之前的某個時候就任特拉布松帝國的皇帝。儘管約翰四世生前另立他的侄子阿歷克塞為其繼承人,可是阿歷克塞在約翰四世逝世時也只有四歲;根據雷尼卡斯·卡爾科康第拉斯的說法,由於得到執政官的支持,大衛將阿歷克塞丟在一邊,自立為帝。

1461年,鄂圖曼帝國穆罕默德二世進軍特拉布宗。他的艦隊在7月初登陸此地,擊敗了大衛率領的軍隊並搶奪附近的郊區,圍攻了特拉布松約一個月。在蘇丹到達特拉布松前,鄂圖曼帝國的指揮官韋利·馬哈茂德帕夏在穆罕默德二世離開的時候與大衛展開了談判,首席內府使臣喬治·阿米羅特斯建議大衛投降。大衛得以被說服投降,可以保有家庭和錢財,並被保證在色雷斯享有優渥的退休生活。

8月15日,大衛在正式投降,特拉布松帝國宣告覆亡。大衛的投降標置着特拉布松帝國和拜占庭傳統的終結。他與家人被俘並被帶到鄂圖曼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並於1463年和他的兒子們以及侄子被鄂圖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處決。

2013年7月,大衛與他的三個兒子以及他的侄子阿歷克塞被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冊封為聖人,並將其被處死的日期11月1日設為瞻禮日

主題

相關專題

清除伺服器快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