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渾瑊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渾瑊(736年—799年),本名皋蘭州(今寧夏青銅峽南)人,出自鐵勒族渾部。唐朝將領。

高祖浑阿贪支,属铁勒族浑部,世居皋兰州(今宁夏银南黄河河曲)。曾祖浑元庆,祖父浑大寿世袭皋兰州都督。父渾釋之朔方軍軍官。天寶五年(746年),渾瑊十一岁入朔方军(治所在今宁夏吴忠西北),隨父作戰,善騎射,立“跳蕩功”。天宝七年(748年),與賀魯部作戰,授“折衝果毅”。后从朔方节度使安思顺讨伐葛罗禄,因功迁中郎将。安史之亂後,佐郭子仪收复西京,后歸河東節度史李光弼指揮,在河北作戰,因射死李立節,升為左驍衛將軍。軍功卓著,升加開府儀同三司太常卿。广德元年(763年),仆固怀恩反唐,攻灵武,浑释之战死,浑瑊任朔方行营兵马使。后与吐蕃争战多年,升左金吾卫大将军。建中四年(783年),朱泚作乱,奉天之圍,渾瑊率军冒矢死守奉天(今陕西乾县)。涇原兵變李懷光叛亂,渾瑊護送德宗逃至漢中。次年,与李晟联兵收复京师,乱平,官至邠、宁、庆副元帅。

貞元三年(787年),吐蕃佔鹽(今寧夏、陝西交界地區)、夏(今陝西省橫山縣北白城子)二州,會盟於唐。德宗命河中(今山西永濟)節度使渾瑊為會盟主監使。李晟切戒浑瑊,须严密防备,渾瑊不疑有他。5月15日盟于平涼州,吐蕃伏兵起,盡擄官員士卒,渾瑊奪馬隻身逃歸,史稱平涼劫盟。後鎮守奉天,修築鹽州城,因功升至檢校司徒中書令。浑瑊为人谦虚,“虽位穷将相,无自矜大之色”,做事谨慎,“故能以功名终”。渾瑊累遷至開府儀同三司、試太常卿、寧朔郡王[1]。貞元十五年(799年),卒于任上,年六十四,赠太师

五子:浑鍊,左羽林將軍;浑鎬義武軍節度使;浑鉅雅州刺史;浑鋼,天德軍防禦使;浑鐬振武軍節度使。

注釋[编辑]

  1. ^ 〈渾瑊傳〉,《新校本舊唐書》,列傳 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第八十四,第3703頁

延伸阅读[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舊唐書·卷134》,出自刘昫舊唐書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新唐書·卷155》,出自《新唐書

參考書目[编辑]